close

  紅棗讓若羌群眾奔向幸福生活
  ——若羌縣實施紅棗產業系列報道之五
  亞心網訊(記者 丹江水 過磊)“你嘗嘗鹹淡?”卡依爾·麥麥提把湯勺遞給了他的搭檔崔燕燕。這是若羌縣吾塔木鄉依格孜吾斯塘村6月9日舉行的民族團結抓飯比賽上的一個場景。
  卡依爾·麥麥提與崔燕燕兩家是鄰居,平時兩家人來往頻繁,關係非常親密。崔燕燕說:“上小學時一遇到沙塵暴天氣,我就會迷路,這時卡依爾就會趕上毛驢車送我上學,這樣的場景我至今難忘。現在生活好了,卡依爾家中種了棗樹,我也會主動教他們嫁接技術,在20多年的交往中,我們兩家就像親戚一樣。”
  依格孜吾斯塘村80後村委會主任木天力甫·艾買提對紅棗種植很有見解:“我們縣推廣紅棗種植以後,農民們不僅錢袋子鼓起來了,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可以說紅棗種植起到民族團結,改變民風的作用。”
  紅色產業改變了生活
  進入5月份以來,若羌縣紅棗樹開始陸續進入花期。走在若羌縣吾塔木鄉庫爾貴村寬闊平坦的柏油路上,路兩旁綠樹成蔭、花草飄香;乾凈整潔的村莊裡,一棟棟貼著瓷磚的二層小樓排列得整整齊齊煞是養眼。
  在一家新院落,70歲的村民孫力聊起了紅棗。“自從縣裡2001年號召發展紅棗,我就將16畝承包地全栽了棗樹,沒想到真搞對了路子,這幾年的收入是一年比一年高,家裡已經有了上百萬元存款,還新蓋了這棟二層小洋樓。”孫力說。
  “就是這些紅棗樹讓農民過上了現在的好生活。”吾塔木鄉黨委書記孫慧傑帶著記者走進一片棗園。這片棗園,是吾塔木鄉庫爾貴村村民小組長吾斯曼·買買提依明的。2001年,若羌縣推廣種植紅棗時,身為黨員的他帶頭將自家的15畝地全部種上紅棗,沒想到從此走上致富路。“去年我家賣紅棗掙了35萬元,今年估計可以達到40萬元以上。”吾斯曼·買買提依明告訴記者,在種紅棗之前,家裡的29畝地分別種有棉花、玉米、小麥等作物,但一年的收入加起來還不到1萬元。現在,利用幾年種紅棗的收入,他家蓋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還花10多萬元買了一輛小轎車,“日子比城裡人還好。”
  “在我們鄉以及全縣,靠種紅棗年收入上百萬的農民不在少數。”孫慧傑說。
  2013年,若羌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萬元,連續五年位居西部十二省區市首位,紅棗收入占到農牧民總收入的80%以上。而在發展紅棗產業之前,該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還不到2000元。這樣的發展速度,全國罕見。
  紅棗架起連心橋
  如今說起若羌,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紅棗,這裡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棗鄉”。依靠紅棗致富的若羌人民團結奮進,重新書寫了“棗鄉”的新篇章。
  若羌縣是民漢聚居地區,發展紅棗產業十餘年來,各族群眾團結一心,互幫互助,在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創造了許多佳話。
  家住吾塔木鄉的宋禮是若羌縣紅棗種植大戶,也是自治區民族團結模範先進個人。40年前,宋禮因家庭貧困來到若羌縣投靠親友,初到若羌,宋禮因水土不服病倒了,是一位善良的維吾爾族大叔將自家住房騰出一間給他,還把自家僅有的一袋苞谷面分給了宋禮半袋,於是宋禮便在庫爾貴村扎了根。2001年,若羌開始全面推廣紅棗種植,宋禮率先試種了三畝地紅棗,3年後,當紅棗掛果時,他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技術能手,如今宋禮每年的收入都有上百萬元,住上小二樓、開起了小轎車。
  富起來的宋禮沒有忘記身邊的鄉親,他與許多維吾爾族村民結成對子。選苗、嫁接、修剪、環割等每個環節的管理技術,他都耐心傳授,幫助村民共同致富。2005年,宋禮動員村裡十幾名村民組成“民族互助紅棗嫁接隊”,至今累計為維吾爾族棗農開展紅棗嫁接工作500多人次,不僅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瞭解,也促進了紅棗種植管理技術的推廣普及。
  若羌縣瓦石峽鄉塔勒克村愛國宗教人士阿不都外力·斯木一家4口人,他們在經營好18畝紅棗園的同時,還種植小麥、棉花,發展畜牧業,年收入達50萬元。在他的帶領下,該村村民積極投身紅棗富民產業和畜牧養殖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買買提明·吾拉音是一名宗教學識豐富、群眾威信極高的愛國宗教人士,他積極宣傳黨的富民政策和先進科學技術,給信教群眾講“紅棗經”。買買提明說:“我說的話,他們能聽進去。我除了在清真寺利用做乃麻子的機會給寺坊講紅棗種植管理的知識,平時也經常給維吾爾族村民做宣傳。有個叫吐爾迪·肉孜的鄰居,聽了我的話種了十幾畝棗樹,當年就賣了6000多元。”還有很多維吾爾族群眾在買買提明·吾拉音的帶領下,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近年來,若羌縣充分發揮愛國宗教人士帶頭致富的引導作用,扎實做好扶貧幫困、技術傳授、化解矛盾等工作,全縣民族團結、共謀發展的氛圍愈加濃厚,實現了和諧穩定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各族群眾一心致富奔小康,全縣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簡小東說:“紅棗產業使若羌各族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欣賞的濃厚氛圍。打牌賭博的少了,進圖書館、影劇院、體育館的多了;婦女們主動摘掉了面紗,露出了漂亮的臉蛋,婚禮上靚麗的艾德萊斯服飾、歡快的若羌賽乃姆,處處引領著社會團結和諧新風尚。鄰裡聚在一起談論更多的是如何加強紅棗管護,如何致富增收,各族幹部群眾的心貼得更近了,發展紅棗產業、共建美好家園的信心和決心更堅定了。”
  隨著若羌縣“棗業富民”戰略的深入實施,各族群眾生活日益富裕,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提高。若羌縣不斷加大文化事業投入,大力實施“文化塑縣”戰略,配套完善了全縣各鄉鎮、村文化站陣地建設,組建成立樓蘭藝術團等,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體活動,每年深入各鄉鎮村開展百餘場文藝演出。
  農民們也主動走上舞臺,積极參加若羌縣百日文化廣場演出、春節聯歡晚會等大型文藝節目。許多村民都在縣城裡買了樓房,閑暇時在廣場上跳廣場舞、在社區里打乒乓球、下象棋、拉二胡、扭秧歌,維吾爾族村民也和漢族村民一樣打起快板、唱起秦腔、豫劇,一起跳著麥西來甫……
  吾塔木鄉尤勒滾艾日克村村民王艷芝是文化社區的一名文藝愛好者,她說,紅棗讓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她和村民們住進了城裡的樓房,離得更近了,維漢村民也越來越像一家人。
  富起來的棗農們如今走出縣城,到發達城市增長見識、學習經驗,一起抱團闖市場。若羌縣的棗農逐漸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務農人轉變為具有商業頭腦和開拓意識的新型農民,若羌的紅棗種植業也從傳統種植邁入了精深加工行列。
  如今的若羌縣,依靠種植紅棗,經濟快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一片安定繁榮的景象。若羌縣委副書記鄧東升說:“若羌縣在發展紅棗產業的進程中,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奮發進取,開創了若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在若羌縣委、縣人民政府的科學引導下,若羌的棗農既富了口袋,同時也富了腦袋,共同將若羌縣紅棗產業推向更高的舞臺。”
  ?  (原標題:紅棗讓新疆若羌群眾奔向幸福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nihkbuelrq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